苗床⑦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,但这里再强调一边也无妨。所谓的人心,是非常脆弱的东西。
这并不是在说人类的内心是纤细的,恰恰相反,人类的内心极为坚韧。如果没有在获得理智的同时拥有这份坚韧,人类根本不可能成为万物的灵长。
这里的脆弱的真意在于,人心的不稳定性。
人心不是随时可能熄灭的火,而是始终都在大幅度摇曳的光。有的时候,它会向着非常不可思议的方向倾斜。
而更为麻烦甚至可恶的地方在于,人心的坚韧性在这时反而是更加不可动摇的。
比方说,宁可相信骗子也不去相信子女,甚至在子女想要报警时以死相逼拼命阻止的女人。无论从理性上还是从感性上,都无法去理解这种不可动摇性究竟建立在多么奇怪的基础上。
然而向着这一端摇曳的人心,却在一个少女凛然响彻的信息之歌下戛然而止。
信息的本质在于使不确定的东西确定化,因此就连“有人看见了自己,只是举起手来打了个招呼,只是平凡无异地站在最普通的场所。”这种最普通的句子中,也蕴含着类似的信息。
以信息的传递与转译而论,这一点其实并不单纯。因为信息传递的本质,在于在一另一端近似或者完整地复制这边的信息。然而哪怕仅此字面的意思去理解这一点,也是颇为让人困扰的事。
当然,信息本身已经被整理得非常单纯。它具备最小的量度,具备单位,具备物理量,具备所有物理化的条件。因此,它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理概念。
不单纯的仅仅只有一点,那就是“物理”本身。或者说得更正确一些,是量子物理本身。
正因为信息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理概念,因此信息的本身也遵循最基本的物理定律。比如说:信息本身是熵,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;或者,是量子力学根基的不确定性原理。

事实上,此时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的,正是后者的作用。
信息量的最小单位是“比特”,也既是说,0或者1,一个单位(顺带一提“比特”这个名字也来源于此),状态唯一,这是经典信息量的概念。问题是,正如所有人所知道那样,在物理上每一个“经典”名词的背后,都存在另一个反常识的状态,比特也是如此。
量子比特(qbit),在数学上表述为二维复向量空间中的向量,的状态可以落在0和1之外,呈现线性叠加,即与粒子物理学中“叠加态”的概念相同。它可以表现为复数。
同理,如果将量子比特传输出去,传输方收到的也不仅仅只简单的比特,而是呈现叠加态的量子比特。这就是“春上”此时所展现出的现象的实体。
如果解释得太多,未免会让人感到混乱。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说明的话,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一切,其实都是信息构成的。全部,都可以被翻译成0和1的比特的形式。
“春上”做的事情就只有一件——将可观测的信息中的冗余,用量子传输的方式以量子比特替换,并通过观测使其叠加态退相干,最终将“不确定”确定下来。
这并不是通常理解中的信息传输,但核心的“在另一端近似或者相同地复制这边的信息”这一点并未改变。唯一的问题仅仅只是,获取这一边的信息的时候实质上在进行观测,那会使得这一边的信息被破坏。换句话说,在另一端构建信息的同时,也是在破坏这一边的信息。这也就是所谓的“不可克隆定理”。
try{content1();} catch(ex){}
书书网手机版 m.1pwx.com